顯示包含「輻射洩漏」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輻射洩漏」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11日星期一

日本福島核電站含放射物廢水,擬3月底排放到太平洋!


日本福島核電站含放射物廢水,擬3月底排放到太平洋!

核廢水擬排太平洋      20130310


上圖:福島第一核電站人員近日在站內量度輻射水平,顯示目前仍然甚高。(美聯社圖片)


  福島核災這場塌天大禍僅發生了兩年,
對日本以至整個太平洋周邊國家的遺禍仍未完結。
估計日本當局要花長達四十年清理核災場,
目前最引起關注的是,東電無法處理災場大量積蓄的核廢水,
竟打算由本月底起排放到太平洋,此舉勢造成新的海洋災難。

核電廠積存接近飽和

  日本媒體報道,東電代表月初與核電監督部門在東京開會時,
要求各方對排放核廢水的計劃給予理解。救援人員清理核災場需耗用
大量海水為反應堆降溫,福島核電站現時已積蓄了三十六萬立方米
核廢水,再注入二十四萬立方米就告飽和。目前核電站每天仍增
四百立方米核廢水,很快就會達到極限,屆時會倒灌入太平洋。

禍害環境 威脅人類

  東電聲稱排放的核廢水會經過淨化處理,去除水中的放射性物質。
不過,此舉引起環保團體警惕。福島的漁業協會亦堅決反對,指出所謂的淨化處理,
不可能完全去除水中的放射物。日本的核專家亦警告,這些核廢水即使長
期存放在核電站周邊,亦可能滲透入地下水,流入海洋,長期威脅環境和人類健康


~~~~~~~~~~~~~~~~~~~~~~~~~~~~~~~~~


  日本11年的311大地震後引發的海嘯,摧毀福島第一核電站核內的發電設施。
這場驚天大禍僅發生至今已兩年,東電以無法處理災場大量積蓄的核廢水為由,
竟打算由本月底(133月底)起將經「淨化處理後」的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

  報導內提到福島核電站現時已積蓄了36萬立方米核廢水,再注入24萬立方米便告飽和。
目前核電站每天仍增加4百立方米核廢水,粗略計算下,約有600天便告飽和

  以現時日本有關當局重建災區的進度,仍是一團糟
可以推測,如果完全相信有關當局能有效淨化核廢水,
並且能完全去除水中的放射物,等於相信一個大話。

  事實上,該批大量的核廢水遲早定要排放,只是時間問題,但惡果卻要全球人類一同承擔。


有興趣的話,試按以下連結: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綠色和平上月到福島視察輻射狀況 輻射濃度仍高於正常人法定限制


綠色和平上月到福島視察輻射狀況 輻射濃度仍高於正常人法定限制


港輻射洩漏應急措施存「甩漏」   20121120()

  核電安全引發全球關注,綠色和平上月到日本福島視察核災後的輻射狀況,
比較下發現本港現行的輻射洩漏緊急應變措施有「甩漏」,
不但只評估事故後首七日的輻射水平,忽略輻射累積的影響,
更欠缺清除環境輻射污染的準備,任由輻射物隨處飄散。
保安局否認應變計劃只適用於首七天,指會按事故發展而採取適當的應變,
又指即使輻射洩漏,因輻射物質途中會不斷被稀釋,對本港環境的影響非常輕微。

以為首7天「唔超標」就無事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古偉牧指,上月前赴福島核電廠西北面
五十公里距離的飯館村視察,發現該處最近才作有限度開放,
不許進入者「過夜」。飯館村於去年三月核事故後首七日未有公布輻射濃度,
首兩周最初僅錄得一點四毫希的輻射,至月底最高達六點六毫希,
四月底已累積至十九毫希;由於預示到濃度會繼續上升,
當時日本政府即按國際指引疏散全區居民。

  比較香港的應變措施,大亞灣核電廠與市中心相距約五十公里
與飯館村情況相若;港府預測一旦洩漏輻射,首七日首當其衝將是東平洲,
預計輻射濃度將達十二至十三毫希,而大部分地區包括元朗、大埔等約達五至十毫希,
因此未達國際要求撤離的水平。但古批評,當局是「捉字蝨」,
以為首七天「唔超標」就「無事」,卻忽略了輻射累積的問題,
「就好似飯館村咁,輻射會殘留土地,濃度會愈來愈高!」

  他又表示,飯館村現時仍在積極進行輻射清洗,包括修剪已染有輻射的樹葉。
他於考察期間曾量度該處約一百個點的輻射濃度,全部至今仍高於正常人法定限制,
即每年一毫希,亦有逾半地點的水平高於核電廠工人每年二十毫希的限制
可見清理工作艱巨,但港府的應變措施只提及安排醫護人員跟進受輻射污染的傷者,
從未有處理環境污染的工作。


~~~~~~~~~~~~~~~~~~~



這則新聞的重點,正是指出香港的保安局低估大亞灣核電廠出現核事故後的輻射濃度。

而綠色和平曾到日本離福島核電站西北面約五十公里的飯館村考察,
發現即使離核電站50km,經一段時間的累積後,輻射濃度可以愈來愈高,
而且輻射會殘留土地,使該地區不適合耕作或居住。

這卻讓我留意即使離核事故現場50km以外,也可以出現輻射累積的現象。


現在的日本安全嗎?陶醉在政府的宣傳,可信嗎?




上圖:大亞灣核電站離中環約有50km 








上圖:大亞灣核電站離大埔區約有40km 



上圖:大亞灣核電站離元朗區約有60km

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專家﹕福島魚獲四成不宜食


專家﹕福島魚獲四成不宜食      121027

  國際著名《科學》雜誌周四發表報告指出,日本福島一帶海域所捕海產受去年「311」大地震引發輻射泄漏所累,約四成魚獲不宜食用。當地魚獲起碼要過多十年或許才可以完全放心食用;其中以鱈魚、鰈魚、大比目魚等棲居海底的大型海產物含輻射最高和危險。

鱈魚等海底魚高危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學家比塞勒(Ken Buesseler),根據日本的相關研究數據和從福島一帶本島東北部海域捕得的魚獲樣本,發現幾乎所有魚類均含不同程度的輻射物銫(caesium

  比塞勒還驚訝發現,這些海鮮受污染未見下降迹象。他推論由於核子反應堆依然有微輕輻射泄漏,輻射污染物或積存於海底。此外,日本雖仍禁售災區36種海產,但容許本國售賣其餘以濕重計算,每公斤含銫-134和銫-137少於100貝克的災區魚獲。部分漁民已自7月開始賣災區海域的八爪魚等海鮮。比塞勒稱,食用這程度受輻射污染海產縱「非即時致命」,卻亦非建議的安全食用標準。


~~~~
同類報導
~~~~


專家﹕福島魚獲 四成不宜食      121027


  國際著名《科學》雜誌週四發表報告指出,日本福島一帶海域所捕海產受去年「311」大地震引發輻射洩漏所累,約四成魚獲不宜食用。當地魚獲起碼要過多十年或許才可以完全放心食用;其中以鱈魚、鰈魚、大比目魚等棲居海底的大型海產物含輻射最高和危險。

  明報報導,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學家比塞勒(Ken Buesseler),根據日本的相關研究數據和從福島一帶本島東北部海域捕得的魚獲樣本,發現幾乎所有魚類均含不同程度的輻射物銫(caesium)。

  比塞勒還驚訝發現,這些海鮮受污染未見下降跡象。他推論由於核子反應堆依然有微輕輻射洩漏,輻射污染物或積存於海底。此外,日本雖仍禁售災區36種海產,但容許本國售賣其餘以濕重計算,每公斤含銫-134和銫-137少於100貝克的災區魚獲。部分漁民已自7月開始賣災區海域的八爪魚等海鮮。比塞勒稱,食用這程度受輻射污染海產縱「非即時致命」,卻亦非建議的安全食用標準。


~~~~~~~~~~~~~~~~~~


於這網誌內類似類的也不少,你可按以下的連結找出有用的資料:
重點推介:


















其他同類題目:

2012年10月28日星期日

美長鰭鮪魚 驗出日核災放射銫

美長鰭鮪魚 驗出日核災放射銫      121027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說,美國西海岸的長鰭鮪魚(albacore tuna)體內,驗出了日本福島核災留下的放射銫,但劑量遠低於危害人體的標準。

  華盛頓州遠野(Longview)的媒體「遠野每日新聞」(Longview Daily News)昨天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研究人員,以20113月日本強震引發海嘯導致核災為劃分點,檢測之前之後美國西部海岸所捕捉的魚類。

  遠野位於華盛頓州西南部,南邊緊鄰俄勒岡州。

  據美國商業部統計,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的漁民,2011年捕捉的長鰭鮪魚總計約達1萬公噸,經濟利益約4100萬美元。

  研究結果發現,日本核災發生後,從美國西海岸捕到的長鰭鮪魚體內驗出放射銫,但劑量遠低於人類食用後可能危害健康的標準。

  俄勒岡州立大學幅射健康物理學計畫中心研究員奈維爾(Delvan Neville)指出,研究人員仍在繼續檢測剛捕到的魚類,「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驗出來的劑量都遠低於危害人體健康的標準。」


~~~~
相關報導
~~~~


體內驗出放射銫‧日本核災污染美國長鰭鮪魚   121027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說,美國西海岸的長鰭鮪魚(albacoretuna)體內,驗出了日本福島核災留下的放射銫,但劑量遠低於危害人體的標準。

  美國媒體“遠野每日新聞"週五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研究人員,以日本311震嘯導致核災為劃分點,檢測之前之後美國西部海岸所捕捉的魚類。

  研究結果發現,日本核災發生後,從美國西海岸捕到的長鰭鮪魚體內驗出放射銫,但研究員奈維爾指出,“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驗出來的劑量都遠低於危害人體健康的標準。"

福島魚獲10年才可放心食用

  國際著名《科學》雜誌週四發表報告指出,日本福島一帶海域所捕海產受去年輻射泄漏所累,約40%魚獲不宜食用。

  當地魚獲起碼要過多10年或許才可以完全放心食用;其中以鱈魚、鰈魚、大比目魚等棲居海底的大型海產物含輻射最高和危險。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學家比塞勒說,根據日本的相關研究數據和從福島一帶本島東北部海域捕得的魚獲樣本,發現幾乎所有魚類均含不同程度的輻射物銫,食用這些受輻射污染海產縱然不會馬上致命,卻亦非建議的安全食用標準。


~~~~~~~~~~~~~~~~~~~~~


如果看到題目指美國西岸的長鰭鮪魚體肉魚類均含不同程度的輻射物銫,這已是一個重要的警號。

為甚麼?

試想想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的放射性銫,已經橫越整個太平洋。儘管日本的有關當局強調放射量「非常低」,最後卻從魚類找出放射物。



而該批魚類,又是海洋食物鏈中屬中層的動物。這可能顯示放射物含量已經隨食物鏈向上累積。這個假設並不是最近才有,早在今年的5月,日本產經新聞有類似報導,只是我們香港的傳媒不發放而已。

儘管食用這些受輻射污染海產不會馬上致命,卻證明放射物經海洋擴散是一個必需注視的題目。

人要懂得學懂保護自己,而不是將這個重要的主權交給政府來指揮

有關上文提到的日本產經新聞,詳細請看以下連結:
日本福島輻射污染恐長期影響海中食物鏈

2012年10月19日星期五

國際紅十字會報告稱日本強迫民眾移居高輻射地區

國際紅十字會報告稱日本強迫民眾移居高輻射地區   20121018(香港報章未見報導!)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日前,國際紅十字會在報告中指出,日本政府強迫福島災民移居到輻射更高地區,存在「人道主義危機」。

  1016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發佈2011年度「世界災害報告」,報告中稱日本存在「人道主義危機」。

  該報告的「強制性移居和移動」一章中指出,在20113月的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強迫居民移居」的行為,屬於「人道主義危機」。

  此外,該報告還摘錄了福島核事故災民的心聲和醫生的憂慮,「按照政府的指示避難,但結果是被帶到了放射線濃度更高的地方」,「雖然福島核事故的放射量比(烏克蘭)切爾諾貝利(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低了很多,但是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會造成怎樣的長期性影響」。

  報告中還指出,有很多的日本父母都不敢讓孩子在室外玩,雖然日本紅十字組織為此建造了室內遊樂場,但依舊不足以解決問題。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秘書長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一般來說,政府都不會去強調核事故的潛在危害,希望政府能夠增強信息的透明度,福島(核事故)還沒有結束」


~~~~~~~~~~~~~~~~~~~~~~~~~~~~


這則新聞暫未於香港的主流報章出現。其背後目的,不想猜測。

文中提到日本災民按照政府的指示避難,但結果是被帶到了放射線濃度更高的地方;政府公佈輻射洩漏情況比切爾諾貝利(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低了很多,但是卻又不清楚究竟會造成怎樣的長期性影響。

那麼日本政府在想甚麼?她在想怎樣做?

要猜測當權者的決定,實在困難。倒不如看看最準確描述日本政府的句子:「一般來說,政府都不會去強調核事故的潛在危害,希望政府能夠增強信息的透明度,福島(核事故)還沒有結束。」

不強調潛在的危害,可能可以減低民眾的不安情緒,更可能政客們為了掩飾福島核災真相及擔心體制崩潰,致日本政府作這樣的決定。




日本福島慘況

 
播放日期:2011911



日本輻射影響的回顧與前瞻

 
影片播放日期:12722




有興趣的,試看回近數個月的於這blog裏曾張貼的文章:

1. 厄尼根德森(Arnie Gundersen):東京泥土應該視為核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