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群死現像」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群死現像」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23日星期二

極端天氣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2010-2012恩膏引擎全力開動!!: 極端天氣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極端天氣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糧儲續減 明年全球恐爆糧荒 
編譯組/綜合外電報導

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糧食日」,
受熱浪及旱災等反常氣候影響,
美國、烏克蘭及其他糧食出口國今年產量大跌,
使全球糧食儲備跌至危險水準,
糧價急升也令貧困地區局勢愈趨不穩。

聯合國警告,若全球糧食持續入不敷出,明年恐爆發新一輪糧食危機。
另有專家指出,糧食已成為「新石油」,農地則好比黃金,未來各國政治角力將以糧食為核心。

美國今年乾旱嚴重,當地玉米儲備僅夠三週供給,
是一九七四年以來最低,無法應付突發情況。 
全球糧食消耗量在過去十一年內有六年高於產量,
使各國糧食儲備從十年前平均足以應付一百零七日,急降至近期的七十四日。
出口國產量大減,連帶進口國也面對價格急升的難題。
全球糧價在過去十年翻倍,上月升幅也有百分之ㄧ點四,
目前小麥及玉米等主糧價格已逼近2008年造成二十五國動亂、爆發糧食危機時的水準。
 
美國地球政策研究中心主席布朗指出,氣候不再可靠,
糧食需求又因人口增長而持續上升,全球糧食供需將達臨界點。
因主糧價格急升,數百萬人轉而消耗更多牲畜,變相動用更多穀物及土地。
有機構上週警告,小麥及稻米等主糧價格在未來二十年可能倍增,嚴重威脅貧困人口。
布朗認為,糧價續升加上饑荒時有發生,將令政局更不穩,糧食及土地將成為左右地緣政治的新力量。
他補充,氣溫每上升攝氏一度,糧產就減少一成,地球溫度在本世紀將上升攝氏六度,各國政府應盡快改善全球暖化問題。
聯合國食物權利特別報告員德舒特表示,全球糧價已達危險水準,且波幅太大,應採取即時措施穩定糧價。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開會,討論如何防範糧價過高,以免期貨市場爆發危機。

 =======================================

究竟是什麼導至氣候比以往數百年反常?有曾想過這種糧食失收是全球性的嗎?

這事件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嗎? 


聖經記載當世界末時,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整個世界所發生的現像。

馬可13:7-8

V7 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

V8 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這都是災難(災難:原文是生產之難)的起頭。  


請參考連結:

異常的暴風雨和旱災:

地震、火山與糧食危機 :

海洋沒魚?

按著webbot 於2012年5月號的其中一個預測,世界漁業將崩潰。原因包括魚類群死和出現基因變異。時至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留意到有關的新聞。

A) 近年魚類群死 

近件世界各地均出現群死事件,專家也無法解釋其原因

    << 菲律賓火山附近出現百噸死魚 專家無解>> [ 今日新聞網  2011年5月30日 11:16 ]

    菲律賓馬尼拉附近的塔爾火山(Taal volcano)近日有7百多公噸的魚隻死亡,飄在湖面上,畫面驚人,當地官員表示,過去每逢夏季都有魚隻死亡,但數量很少,從來沒有像這次規模這麼大,就連專家也不完全明白確切的原因。


     << 多地魚鳥群死 原因不明 >>  [ 蘋果日報  2012年07月15 ]

    美國持續受熱浪襲擊、歐洲和日本暴雨成災……不知是否受今年全球各地天氣反常影響,多處地方先後有魚、雀鳥、海豚等動物集體死亡,部份個案的成因更叫科學界摸不着頭腦。科學解釋不了原因,有人就懷疑或許是傳言2012年世界末日來臨先兆。

    較近期的是本月初,美國特拉華州、南達科他州和田納西州的河流和湖泊,都有大批魚死亡,原因是高溫令水中含氧量減少,魚類因缺氧窒息。

    日本千葉縣大原漁港上月就有多達200噸沙甸魚屍體冲上岸,傳出惡臭。有專家估計這些沙甸魚可能在海中被天敵追趕,最終因擠在一起缺氧死亡,但另有專家研究是否跟海底變化有關。在4月底至5月初,在美國、秘魯、泰國和中國都先後有大量海豚和魚集體死亡,部份原因不明。

    今年部份動物集體死亡事件

    7月
    - 美國特拉華州有6,000條鰶魚、600條白鱸魚和其他品種魚類熱死
    - 美國田納西州蝴蝶湖有逾10,000條藍鰓太陽魚死亡

    6月
    - 日本千葉縣大原漁港一夜間有200噸沙甸魚屍體冲上岸
    5月
    - 中國深圳一個池塘一夜間有逾50,000條魚死亡
    4月
    - 泰國安通市有數千隻鉗嘴鸛突然死亡
    - 秘魯北岸有877條海豚屍體冲上岸



    B) 輻射污染

    於上年三月十一發生核事故後,時至今天桃電廠還未有修補好,每天依然有大量輻射廢水直接排入海洋。排入海洋的輻射廢水首先被浮游動物攝食,然後小型魚類攝食浮游動物,大型魚類又捕食小魚,輻射污染沿食物鏈累積。到最後,人食下海魚時,輻射污染已經被放大數以千倍,並轉移到人體中。


      << 日本福島輻射污染恐長期影響海中食物鏈>>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2012年5月31日 ]


      東北地區的太平洋岸發生核事故後,許多魚介類的銫含量檢測結果,均超過日本的國家食品基準質(每公斤的含量不得超過100貝克)。污染情形到底是經由何種管道擴大的?東京海洋大學的石丸隆教授指出,『首先是被浮游植物吸收,然後再經由食物鏈擴大了污染範圍』

      浮游動物攝食被污染的浮游植物,鰛類等小型魚類攝食浮游動物,鱸魚等大型魚類又捕食小魚,污染就樣擴展到食物鏈的上層。

      海水魚攝取的輻射物質會經由尿液排出,經50~80天後,輻射物質的含量會減少一半,污染的情況不會持續很久。但是這是就海洋中表層的魚類而言,至於底層生物則又不一樣了!

      含有輻射物質的中表層生物的屍體與糞便沈到海底後,被以此為食的螃蟹等甲殼類與貝類、沙蠶等攝食,再經由食物鏈,進入鰈魚等小型底棲魚類,以及鱈魚與魟等大型魚類的體內。

      當底棲魚類死亡後,其屍骸以及其他魚類的糞便會堆積在海底,這些又會變成沙蠶等的餌料。『因此可能導致輻射物質在海洋底層生態系中循環,拉長污染的時間』

      事實上,石丸教授分別於去年的七月與十月時,在福島縣岩城市外海10公里處做過調查。

      根據其抽樣分析結果,表層浮游生物的銫濃度最高曾達到每公斤7.19貝克,但海底的海膽類以及柯氏棘心海膽(Echinocardium cordatum)等之檢測值則有854.4貝克∕公斤之多,較中表層的生物高出很多。


       

      而且,不單單是日本鄰近海域魚類受輻射污染,連其他地區海域的魚類亦同樣受影響,海洋輻射似乎有擴散的趨勢。



        << 日輻射越洋 俄羅斯海魚或有毒>>  [ 蘋果日報 2012年07月20日 ] 

        俄羅斯有消費者權益組織表示,受日本去年福島核泄漏事故影響,遠東地區的海魚可能有毒。其中鯽魚、雙色比目魚、黃魚、比目魚和遠東鯽魚等,已含大量輻射物質。

        據悉,放射性核元素進入海洋後不會造成危險,但其沉積物最終會透過浮游生物和魚類的食物鏈呈現出來。

        日本東北部去年發生九級大地震,引發海嘯,福島核電站4座反應堆被淹沒,反應堆冷卻系統失效,致核電站爆炸,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和海洋。

        資料來源:{Planet X 與 2012 }
        -------------------------------------------------------------------------------------------------------------------------

        最後的結果-饑荒


        雖然人類的食物來源,僅有五分之一是來自海洋。但是,在近年各個食物生產大國,包括美國、澳洲、中國和泰國等地區皆受天災影響,大大打擊糧食產量。若果海洋缺乏可食用魚類,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勢必雪上加霜。



          「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的來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豫兆呢?」馬太24:3

          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馬太24:7)


          -------------------------------------------------------------------------------------------------------------------------

          若想認識近年各類動物群死之原因,可瀏覽: